跳到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1. 梁启超于20c开端发表《少年中国说》(1900)。1902年,他创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他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新民”即新的人的观念,这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2.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新文化是:1.自主而而非奴隶的;2.进步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第二节 新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的发端

  1. 宣言书: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主张;要求书面语与口语接近,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2.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3.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

  4. 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指出,白话代替文言是历史的必然,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二、“双簧信”

  • 寂寞之中,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模仿旧文人的种种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言论,写了一封致《新青年》的信《文学革命之反响》。刘半农据此逐一予以反驳《复王敬轩书》,引发社会关注。

三、统一战线的形成

  • 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轮流主编。陈独秀办《每周评论》。

  • 1919年1月,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新潮》月刊。

四、理论贡献:如何建设新文学

  1.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新青年》):“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 周作人

  • 《人的文学》(1918,《新青年》):“灵”与“肉”的统一表现“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 《平民文学》(1919,《每周评论》):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
  1. 李大钊
  • 《什么是新文学》(1920,《星期日》):“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造名的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为“土壤根基”。

五、“国文”改”国语”

  • 1919年,白话报刊400多种。北洋政府通令国民学校“国文”改“国语”,采用语体文教学。

  • 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等,使文体得到大解放与大丰富。

六、文学思潮

  1. “人”的发现
  • 易卜生:理性的个人主义,体现了个人自由、自尊、人格和人权的理性主义价值。1918年,《新青年》推出《易卜生专号》,意在反传统、反专制。《娜拉》(《玩偶之家》,经典社会问题剧,妇女解放运动宣言书“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 、《国民公敌》反响巨大。
  • 卢梭:人的负面性与复杂性,真实自我;
  • 尼采:个人的自我张扬、叛逆“超人”
  • 弗洛伊德:潜意识中涌动的原欲。
  1. 西学东涌
  • 胡适:欧美诗坛上的意象主义运动。《文学改良刍议》与新诗的尝试与倡导。(意象派诗人庞德:诗歌要靠具体形象来体现。)
  • 陈独秀:“三大主义”(“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脱胎于欧洲十九世纪的写实主义文学。
  • 陈胡的文学史观都受社会进化论影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新文学必定取代旧文学。
  • 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欧洲文艺复兴“人”的发现,“灵肉一致”的人生,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直接来自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
  • 李大钊: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什么是新文学”,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1. 各种思潮
  • 文学思潮: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未来派.....
  • 哲学思潮: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
  1. 翻译蔚为大观
    《新青年》第1卷就开始先后译介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这些俄国、法国和北欧国家作品。
    易卜生专号引发一批问题小说、问题剧的产生。
    新文学期刊大量刊载翻译作品,形成了翻译潮流:胡适、刘半农、鲁迅、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田汉、瞿秋白等大量译介。
    1920年,沈雁冰全面改版《小说月报》,与继任者郑振铎专辟《小说新潮》、《海外文坛消息》栏目,报道西方文艺思潮和文坛动态,刊发翻译作品。
    郑振铎:“文学统一观”主张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对文学做整体的考察。
    无论是现代诗歌、小说还是戏剧,都广受外来思潮影响……

七、文艺论争

  1. 林琴南
    1919年,刘师培、黄侃办《国故》杂志,抗衡《新青年》《新潮》。
    近代翻译先驱林纾(林琴南)《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攻击白话文及北大新派人物“颠孔孟、铲伦常”,要“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严词驳斥:“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林琴南含沙射影,仿古人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揭露其阴谋;
    鲁迅在“随感录”系列杂文中讽刺这些“国粹家”;
    《新青年》对《荆生》逐字批驳。

  2. 学衡派
    1921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啸、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
    深受美国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影响,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攻击文学革命“提倡方始,衰象毕露”,倡导者皆为“政客”“诡辩家”“功名之士”。
    胡先碱、吴宓《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也指出新诗简单化、过多否定传统文化与戏曲等。
    鲁迅《估《〈学衡〉》批驳最为有力。

  3. 章士钊《甲寅》
    《甲寅杂志》(月刊)1914年在东京创刊,1925年复刊(周刊),是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半官报”。
    《评新文化运动》(1923)与《评新文学运动》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
    鲁迅、高一涵、郁达夫、沈雁冰等都撰文予以反击。

  4. 问题与主义
    1919年,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923年,胡适提倡“整理国故”,引发“问题与主义”之争,后胡适退出《新青年》编辑部。
    1924年,胡适支持陈源、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标榜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