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巴金

一、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 1928年回国后,到1937年进入创作的全面成熟期,先后创作了《死去的太阳》(1930)、《新生》(1931)、《家》(1931)、《春天里的秋天》(193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此外,还有大量中短篇小说问世。
  • 从1937年到1949年,巴金在颠沛流离的抗战生活中继续从事写作,除续写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1938)、《秋》(1939)之外,还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和长篇小说《寒夜》(1946)。

二、创作阶段

(一)创作前期:青春的赞歌

  1. 巴金的前期创作特点
  • “青春型创作”:多以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和反抗为题材,倾向单纯、热情,情感汪洋恣肆,特别能唤起青年的共鸣。
  • 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长篇《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杜大心《灭亡》、周如水《雾》、吴仁民《雨》、李佩珠《电》);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其代表。(觉新、觉民、觉慧)

“那个时候我好像在死胡同里面看见了一线亮光,我找到真正的主人公了,而且还有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富的材料库,我下了决心丢开杜家的事改写李家的事。”——巴金

“《春梦》你要写,我很赞成;并且以我家人物为主人公,尤其赞成。实在的,我家的历史很可以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我自己得到《新青年》等书报读过之后,我就很想写一部书。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想写,我简直喜欢得不得了。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希望你有余暇把他写成罢,怕什么,《块肉余生述》若怕就写不出来了。——李尧枚致巴金的信

  1. 《家》的人物特点
  • 祖辈:高老太爷
  • 父辈:克明 、克安、 克定
  • 孙辈:觉新、觉民、觉慧、瑞珏、梅、琴
  • 重孙:海儿
  • 丫头:鸣凤 、婉儿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多余的人”。

  • 放弃理想:“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 放弃爱情:“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做人家要他做的事,他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他做这些事,好像这是他应尽的义务……”
  • 劝说弟弟:“‘你应该怎样办?你的心事我也晓得。然而我实在没法帮忙。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觉新慢吞吞地悲声说,他差不多要掉眼泪了。”

觉慧:“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人道主义者,革命者 。“五四”年轻一代青年的典型。

梅: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抑郁

瑞珏:封建迷信的殉葬者,温柔宽厚,贤慧善良鸣凤: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美丽聪明,柔中有刚

高老太爷: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1. 《家》的艺术成就:
  • 批判性的激进的主题。
  • 立体的人物形象。
  • 充满激情的既热烈又深沉的忧郁抒情风格。
  1. 继《家》之后,巴金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春》、《秋》。
  • 《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蕙表妹的悲剧。这部小说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
  • 《秋》则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析,"树倒狐狲散"的结局,主要是通过高家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第二代家长克明死了,第三代觉英、觉群堕落了,觉新开始进行反抗,这篇小说的主题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二)创作后期:深沉的悲剧

  1. 巴金的后期创作特点
  • 以1942年为界,巴金的创作由青春激情的倾诉转向了中年深沉的悲剧艺术。这时,他开始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的人们司空见惯的萎顿生命,调子也变得悲哀忧郁。
  • 一类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
  1. 《憩园》
  • 人物:杨老三——地主阶级浪荡子弟
  • 特点:“挽歌”情调、“失悔”心情
    “我干不了!这种气我实在受不了。明说是办事员,其实不过是个听差。吃苦我并不怕,我就丢不下这个脸。”
    “这是我的报应。我对不起你妈,对不起你们。”
  1. 《寒夜》——“小人物”的悲歌
  • 人物:汪文宣、曾树生
  • 描写小家庭在社会磨难中的破毁,揭示了旧中国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国民党统治中心重庆人民群众悲惨的生活图画,为受压迫、受侮辱的小人物呼出了愤懑和不平。
    “我在外面,常常想到家里。可是回到家里来,我总觉得冷,觉得寂寞,觉得心里空虚。你近来也不肯跟我多讲话。”
    “我不要再听抗战胜利的话。要等到抗战胜利恐怕我已经老了,死了。现在我再没有什么理想,我活着的时候我只想活得痛快一点,过得舒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