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40年代小说:钱钟书与张爱玲

第一节 路翎的小说创作

路翎(1923—1994),苏州人,原名徐嗣兴,七月派(代表为路翎和胡风)作家。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饥饿的郭素娥》

《财主底儿女们》:从现代历史大变动的背景中写一个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试图以青年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历程为辐射中心,展现现代史的动态。主人公: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


第二节 钱钟书的小说创作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学著作《谈艺录》,学术著作《管锥编》。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围城·序》

一、《围城》中的人物

  • 方鸿渐——典型的小人物;面对社会缺乏应有的理性、力量、热情和信念,流露出本性的怯懦、盲目,看穿恶劣环境却不能自拔,思想远远大于行动;时常卖弄小聪明。
  • 孙柔嘉——貌似天真柔弱,骨子里精明厉害。有主见的知识女性。
  • 苏文纨——虚荣造作、耍弄手段。
  • 赵辛楣——性格明朗直爽、幽默风趣,重朋友情谊。
  • 李梅亭——走私药品发国难财,贪财好色的“卡片”教授。

二、《围城》中的写作特点

  1. 自我欺骗
  • “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让他们失望么?买文凭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英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 “这是本极有才华、技艺精湛、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文笔高雅,结局带有含义深刻的悲观主义色彩。”——乔纳森·斯宾塞《纽约图书评论》
  1. 人生悲剧
  • 褚慎明:关于菩蒂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语,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 苏小姐:法国也有这末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1. 人性嘲讽
  • 苏文纨“她喜欢赵方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但是她担心交战得太猛烈,顷刻就分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
  • 韩学愈花钱买假博士文凭,把自己在国内娶的白俄老婆说成是美国小姐,用求职广告当学术文章。
  • 褚慎明专翻外国杂志,然后写信吹捧外国哲学家,骗取回信,用一些回信,招摇撞骗。
  1. 精妙的讽刺笔法
  • “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学、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 “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 “张小姐是18岁的高大女孩,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 “苏小姐气得身上发冷,想这两个人真不要脸,大庭广众竟借烟卷来接吻。”
  • “方鸿渐看大势不佳,起了恐慌。洗手帕、补袜子、缝纽扣,都是太太对丈夫尽的小义务。……他和苏小姐在一起,不是怕袜子忽然磨了洞,就是担心什么地方的钮子脱了线。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个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1. 妙用比喻
  • 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兀地把他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是页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
  • 韩学愈得到鸿渐停聘的消息,拉了白俄太太在家里跳跃得像青蛙和跳蚤。
  • 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
  • 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疹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
  • 上海仿佛希望每个新来的人都像只戴壳的蜗牛,随身带着宿舍。

三、《围城》小说的三重意蕴

  1. 社会批判层面。通过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广泛触及了三四十年代的社会面和众生相,尖锐的揭露了当时的的社会弊端和人生病态。
  2. 文化批判层面。高校内的勾心斗角,反动政府的思想统治等。
  3. 哲理思考层面。人生、人性的失望感和虚无感。

第三节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

张爱玲(1920—1995),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煐,笔名梁京。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电影剧本《太太万岁》《不了情》《哀乐中年》、学术论著《红楼梦魇》等。

生长在一个仿佛空洞文化腐蚀的没落贵族的家庭,张爱玲以诅咒的方式让一个世代随她一起死去。像一个大上海的幽魂,活在许多爱她的人的心中,她是那死去的蝴蝶,仍然一来再来,在每朵花中寻找它自己。仿佛因为她的死,月光都像魂魄了。——蒋勋

张爱玲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

一、《倾城之恋》

(一)主题:关于文明和人性的哀歌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传奇〉再版序》

(二)《倾城之恋》的时代特殊性

《倾城之恋》之所以引起众多的讨论,就在于它与同时代的无数小说完全不同!抗日战争里的中国作家,几乎都去撰写国防文学或民族文学。在日本侵略香港的时候,《倾城之恋》的故事在此展开。张爱玲在步伐一致的浪潮中,选择相反的方向,挥笔解剖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她之令人侧目,就在其他作家渲染光明色调之际,她跨入了黯淡的世界。

(三)人物

白流苏

  • 在张爱玲笔下的,并非英雄人物,而只是一位寻常的、被遗弃的传统女性。小说中白流苏出身名门,并不是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只是一个离婚妇人,作者用反讽的手法,塑造出中国女人的悲剧性。被殴离婚,不但没有得到家庭的同情,却遭到娘家兄嫂的冷言奚落,彷彿她携回家族的侮辱。
  •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她,用白流苏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仅仅存有“一刹那的彻底了解”,如果不是香港的战乱极其偶然地成全了白流苏,那么她最好的结局不过是成为范柳原长期而稳定的情妇 。

范柳原

  • 自小生长于英国,华侨富商与交际花的私生子。有钱有闲,情场老手但也有着孤独与自怜。 吃喝嫖赌样样都来的翩翩绅士,独无意婚姻,以為婚姻是长期的卖淫。原与流苏之妹宝络相亲,但在其眼中流苏为难得碰上真正的中国女人,一心想让流苏成为“懂他”的情妇。

(四)两性对决: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

有过洋化历练的范柳原,并未脱离男性的优越地位。希望白流苏只是他逢场作戏的对象,无需在这场游戏中负起任何责任。白流苏非常能够洞察范的用心,在行动与思考上自然不免抗拒著。她所抗拒者,显然是提防父权阴影的复现。(因此主动回上海)这对异乡男女终于彼此放弃对决,放弃了矜持与傲慢;因为香港突然陷入战火。战争是集体命运,生死的问题超越了个人的历史包袱。在死亡阴影之下,传统父权的优越感,以及女性的自卑感都被驱散了。剩下来的,乃是他们两人的相濡以沬。

(五)上海与香港、城市文学

上海──守着古旧的步调过活、充满繁华过后的怅惘,跟不上时代
香港──新时代文明的世界、充满流动生机的城市
城市文学──《倾城之恋》里可看出文学中的城市意象,往往比切实的描写更能强烈的表现出城市的风格与个性。城市文学的兴起并不早,一直到近代才出现较多的作品。

(六)象征隐喻:城的颠覆

  • 香港城的倾毁;流苏心城的解除;封建社会、父权社会的瓦解。
  • 白公馆——整个中国的缩影:充满腐朽气息的没落家庭,象征旧时代社会遗留下的传统桎梏,跟不上时代改变的脚步。白公馆的人对于流苏的歧视,及种种不合理的对待,有如长期笼罩著传统妇女的浓雾。
  • 篇首白府“时钟拨慢了一点钟”:表达白公馆的坚持过往、暮气沉沉与时代脱节。
  • 篇末四奶奶再嫁:表白家崩溃/表封建中国不再维持

(七)隔离美学

  1. 人生的隔离
  2. 时代的隔离
  3. 《倾城之恋》的隔离

“出走” 与“ 战争”:隔离并瓦解父权

  • “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出现。史家或社会学家,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但没有这种分析头脑的大众,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个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除了这类不着边际的话以外,读者从没切实表示过意见。也许真是过于意外怔住了。也许人总是胆怯的动物,在明确的舆论未成立以前,明哲的办法是含糊一下再说。但舆论还得大众去培植;而文艺的长成,急需社会的批评,而非谨虑的或冷淡的缄默。是非好恶,不妨直说。说错了看错了,自有人指正。——无所谓尊严问题。”——迅雨《论张爱玲的小说》
  • “斗争是动人的,因为它是强大的,而同时是酸楚的。斗争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谐,寻求着新的和谐。倘使为斗争而斗争,便缺少回味,写了出来也不能成为好的作品。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二、《金锁记》

(一)意象营构——月亮、镜子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金锁记》

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金锁记》

(二)语言风格:“古典小说的根底”&“市井小说的色彩”——“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

《红楼梦》的影子;古典情调所造成的“陌生化”效果

《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中国的日夜》《华丽缘》——浓郁的“都市小市民”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