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30-40年代诗歌

第一节 三十年代诗歌概述

一、新月后期诗人

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陈梦家等,有《新月》《诗刊》等诗刊,主张纯粹的自我表现和为艺术而艺术。

二、现代派诗人

代表诗人有何其芳、林庚、戴望舒、卞之琳等,有《现代》《水星》《现代诗风》《星火》等诗刊,注重在诗歌艺术上对现代性的追求。

三、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主要发起人包括蒲风、穆木天、杨骚等,创办《新诗歌》刊物。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创作主张:

  1. 及时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效果,追求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
  2. 强调诗的意识形式化,表现集体的“大我”。
  3. 慕仿现实,追求“歌谣化”,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局限: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成为宣传的传声筒。

殷夫(1909—1931),浙江象山人。代表作有《别了,哥哥》《我们》《血字》等。

蒲风(1911—1942),广东梅县人。诗歌集包括《茫茫夜》《摇篮曲》《生活》等。

第二节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出版诗集包括《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1. 前期作品多写爱情苦闷和个人忧郁。Ex.《雨巷》。创作特色:
  • 运用象征主义的方法,创造象征性的意象。
  • 借鉴古典诗歌传统,创造朦胧的意境美。
  • 和谐悠扬的音乐美。
  1. 后期风格明朗、雄健。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Ex.《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三节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等。

  1. 虚与实、远与近、古与今之间,意象的跳转与组织。
  2. 视角与口吻的转化。
  3. 典故及报章材料的运用。

第四节 四十年代诗歌概述

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七月诗派:以文学杂志《七月》而得名。主要包括艾青、胡风、田间等青年诗人。

  1. 强调“突入现实”的底蕴,个人体验的融入及深广的历史内容;
  2. 追求作品的大气和“力”的风格,提倡散文美,将自由诗重新推向一个高峰。

二、“中国新诗派”

九叶诗派,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包括辛笛、穆旦、陈敬容等九人。主要刊物包括《诗创造》《中国新诗》。“综合”: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

穆旦(1918—1977),代表作《诗八首》《春》《赞美》《合唱》等。

  1. 穆旦诗中的“自我”不是传统的主客融合的圆满,而是现代式的困惑、分裂、破碎,是出于矛盾张力上的“自我”。
  2. 诗人对现代生活的观照始终采用怀疑眼光。
  3. 用日常的“非诗意”的词句表达深邃的诗意,达到抽象化的抒情。

三、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

“新诗歌谣化”的演化:歌颂革命、革命政党、政权、领袖与军队的新歌谣。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格式:“信天游”

主题:在革命与爱情的考验中成长的新人

第五节 艾青的诗歌创作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等。

独特的意象:土地和太阳:

  • 土地:对祖国的深爱,对人民的深爱。
  • 太阳:蕴含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的艺术与形式:

  • 重视捕捉瞬间印象和感觉,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引发多层次的联想,从而创造出明晰且具有象征意蕴的形象。
  • “自由体诗”和“散文美”。挣脱了外在形式的束缚,诗行自由铺展,在形式自由中,又包含了独特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