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920-1930年代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综合性艺术。

  • 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 按表演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 按作品题材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
  • 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式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戏剧文学的特点:善于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善于动作性、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适合舞台时空的戏剧结构。

第一章 20年代戏剧

第一节 20年代戏剧概述

一、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

  1. 1907年,春柳社(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2. 天知派新剧:进化团(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第一个职业性新剧团体,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

  3. “甲寅中兴”(1914):职业性和商业性突出。家庭戏《恶家庭》(郑正秋编导)。

  4. 学生业余演剧:天津南开学校与北京清华学校(张彭春)。

二、戏剧理论的批判和建设

  1. 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批判:1918年10月《新青年》“戏曲改良号”;建设“西洋式的新剧”;张厚载的反驳

  2. 介绍西欧戏剧和戏剧理论:1918年6月《新青年》“易卜生专号”
    易卜生的戏剧中,有一条极显而易见的学说,是说社会与个人互相损害。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个人的个性(individuality),压制个人自由独立的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等到自由独立的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 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易卜生把家庭、社会的实在情形都写出来,叫人看了动心,叫人看了觉得我们的家庭、社会原来是如此黑暗腐败,叫人看了觉得家庭、社会真正不得不维新革命:——这就是易卜生主义。——胡适《易卜生主义》

  3. 北京大学开设“欧洲戏剧”“中国戏曲”课程

  4. 另种探讨:提倡“国剧运动”

三、中国现代话剧的建设和实践

  1. 1920年,《华伦夫人之职业》演出的失败。

  2. 1921年,上海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提出系统的戏剧观念,建立新的组织形式、表演体制、演出方式,并产生自己的剧作家与剧本创作。“创造一种高尚的和通俗的戏剧”。

  3. “爱美剧”:Amateur,“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
    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高潮;1922年,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成立;戏剧专业学校学生的实习演出。

  4. 小剧场运动
    建立不同于文明新戏的新的话剧体制
    建立了新的戏剧美学原则与表演体系和模式
    Ex.洪深《少奶奶的扇子》、胡适《终身大事》、欧阳予倩《泼妇》、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5. 丁西林的戏剧创作

  • 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并转化为剧作中的喜剧趣味;
  • 独幕剧的戏剧冲突基本模式:二元三人
  • 智慧与幽默的戏剧语言
    “独幕剧在结构上贵乎精巧,它常常只是表现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有时,一个独幕剧的艺术生命,甚至只是为了突出地描写某种气氛,某种情调,或者抓住一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些生动的生活情趣和感受。”——丁西林

第二节 田汉的话剧创作

田汉(1898-1968)
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本,创造社发起人之一,南国戏剧运动的领导者。
田汉20年代创作的话剧:《咖啡店的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顾正红之死》;30年代的《回春之曲》;40年代的《秋声赋》《丽人行》;50年代的《关汉卿》。
30年代担任了《三个摩登的女性》《母性之光》《风云儿女》《湖边春梦》等电影的编剧,并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夜半歌声》的主题曲写歌词。

一、前期剧作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过于着重感伤颓废情绪)

  1. 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2. 传奇色彩
  3. 开放式结构
  4. 诗化的语言
    “新浪漫主义”:对现实不徒在举示他的外状,而在以直觉、暗示、象征的妙用,指出潜在于现实背后的(可以谓之为真生命或根本义)而表现之。
  5. 有所交错的人物形象
    一组是艺术家形象:大多是歌女、乐师、诗人、作家、编辑、画家、演员,他们大多年轻、善良、正直,热爱艺术、追求理想,却往往遭遇不幸。另一组是孤独的漂泊者形象:“人生是个长的旅行”“我是一个永远的流浪者”。

如何评价田汉早期的浪漫剧?——认为过于看重感伤颓废情绪

“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底感伤的颓废的雾罩得太深了。”——田汉《我们的自我批判》

二、田汉的创作“转向”

1931年,当选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主席,从事普罗戏剧运动。
作品:《梅雨》《乱钟》《扫射》《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洪水》《回春之曲》
特点:题材转向现实、基调由感伤转为明朗、唯美转为客观的写实

第二章 30年代戏剧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概述

一、无产阶级戏剧

  1. 艺术剧社:1929年在上海成立,参与者包括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等,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2.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0年在沈端先等人的策划下,以艺术剧社为中心,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推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强调戏剧为政治斗争服务——“所谓一种政治的辅助工作,所以是武器的艺术,斗争的艺术!”

二、国防戏剧

1936年,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制订了《国防戏剧纲领》。国防戏剧是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又一新潮,配合国防文学而提出。代表作品有“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另外,还有夏衍的《赛金花》是“国防戏剧的力作”。

三、农民戏剧实验:熊佛西与定县农民戏剧实验

四、重要剧作家的话剧创作

  1. 洪深的话剧创作
  • 左翼剧《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 社会问题剧——政治宣传剧
  1.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 强调人性;刻画“善恶并存”的人性特征;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 《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梁允达》
  • 改编西方戏剧《麦克白》、《奥赛罗》
  1. 夏衍的戏剧创作
  • 夏衍(1900—1994),浙江杭县人,原名沈乃熙,字瑞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名文学家、电影与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 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上海屋檐下》(1937年)以小人物的生活反映大时代,上海弄堂房子上演出一出出人间悲喜剧:赵振宇夫妇、黄家楣夫妇、施小宝、李陵碑、林志成——杨彩玉——匡复。
  • 《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点:1. 取材:将平凡朴素的市民生活与内在的时代深刻性相统一;2. 结构:主线和副线配合得当;3. 人物:抓住性格特点,简洁鲜明;4. 戏剧情感:含蓄、富有人情味。

第二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

一、曹禺生平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

  • 早年的家庭生活对曹禺的戏剧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父亲、继母、阅读。
  • 中学时代的戏剧演出实践:先后出演了《压迫》、《玩偶之家》、《国民公敌》、《吝啬鬼》等剧作。
  • 大学时代进行戏剧研究。

二、创作阶段

  • 第一阶段(1934-1937)《雷雨》《日出》《原野》:“郁热期”创作“戏剧化的戏剧”,善于钩织紧张激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 第二阶段(1937-1949)《北京人》《家》
  • 第三阶段(1949-1996)

三、《雷雨》

  1. 《雷雨》的背景资料:曹禺高中毕业开始构思,前后经过五年酝酿修改,于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完稿,1934年受到巴金的赏识发表于《文学季刊》。
  2. 《雷雨》的情节:共四幕,加上序幕与尾声,在一天从上午到午夜两点的时间、周朴园家客厅和鲁贵家住房两个场景中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复杂矛盾纠葛。
  3. 《雷雨》的主题
  • 家庭悲剧: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家长象征的周朴园
  • 社会悲剧:由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出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崩溃的社会趋向;
  • 命运悲剧: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
  1. 《雷雨》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

  • 冷酷:始乱终弃,镇压旷工
  • 专横:强迫繁漪吃药,建立一个圆满有秩序的家庭
  • 伪善:对侍萍的怀念

(2)繁漪: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女性。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

  • 向往自由、反抗压迫:与周朴园多次冲突。吃药、看病、冒雨回家、最后审判
  •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与周萍的乱伦之爱

(3)侍萍: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纯朴、善良、坚强。

(4)周萍:一个畸形的人,既有软弱的一面,又有痛恨父亲的冷酷、追求自由和真爱的一面。

(5)周冲:一个完全生活在最超脱的梦里面的人。

(6)四凤:平凡善良的小人物,悲苦命运的承受者。

  1. 《雷雨》的艺术成就:
  • 独具匠心的“锁闭式”结构,即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
  •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 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
  • 戏剧语言精练简洁,且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四、《日出》

  1. 《日出》主题:“损不足以奉有余”
  • 有余者: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张乔治等
  • 不足者:“小东西”、小职员黄省三等
  1. 《日出》人物形象:陈白露——倦怠于飞翔的精神漂泊者
    出身书香门第,漂亮、聪慧、任性。因家道中落而离开家乡,独自来到现代大都市,爱慕虚荣,追求刺激,几经挫折之后堕落为高级交际花,靠色相维持腐朽的寄生生活,成为金钱的奴隶,无力自拔,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她的悲剧是黑暗社会对人的精神要求的毁灭。“她爱生活,她又厌恶生活”。

  2. 从《雷雨》到《日出》

  • 题材范围有所扩大:家庭→社会
  • 对现实的认识有所变化:命运观→现实批判
  • 剧本结构有了新的探索:封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