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隋唐文学概论

第一节 隋唐社会的新特点和隋唐文学发展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新变(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唐代文学的母体。)

1.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的兴起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和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一、南北分裂的结束

1.造成江南经济文化崛起,南朝文学成为隋唐五代文学的主要基础;

陶渊明-谢灵运-永明体

2.胡风胡韵与唐文学的有机结合。

李白:“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樽酒行》)

唐代统治者一视华夷的心态,源自于他们的出身:李氏是鲜卑化的汉人,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纥陵氏、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族人。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

二、中外文化的交流

  1. 爱好外来文化成为社会风尚。
  2. 在宗教上,不仅佛教有了新的发展,摩尼教、回教也引入中国;
  3. 在艺术方面,国外的音乐、绘画、舞蹈、雕塑都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来华者也将唐王朝的先进文化传播到境外。

三、社会阶层的改变(从士族到非士族)

  1. 唐太宗的努力:修《氏族志》。以陇西李氏为首,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了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部分庶族地主,也加强了皇权。
  2. 武则天的改变:修《姓氏录》。武氏排第一,接下来就靠军功和政绩大小来排位。

四、科举制度的形成

  1. 察举制(两汉)-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
  2. 隋朝时,九品中正制已经废弛,只不过留下了以秀才、明经等科选士的做法,隋炀帝时又新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到了唐代,历经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数朝,科举制度日趋完善。
  3. 唐代的科举分为制科和常科。
  • 制科为皇帝特召的考试,以取“非常之才”,不定期举行,主要考对策,常考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才堪经邦科、武足安边科等。
  • 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为重要,而玄宗朝以后,进士科最重要。至此,科举不再依托家世,而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给寒门子弟开辟了仕进之途。
  1. 唐代进士科的考生,在礼部试之前,一般会将自己的文学作品编成卷轴,投献给主考官或者有地位的人,以展示才华,争取他们的关注和推荐,这叫“行卷” 。行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诗词、古文、传奇创作的繁荣局面。
  2. 唐代士子在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出身,还不能正式入仕,他们还需要参加吏部的铨选。吏部铨选主要是考身、言、书、判四项。身指体貌丰伟;言指言辞辩正;书指书法遒美;判指文理优长。这个铨选制度对文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守选期内产生了大量的漫游诗,游于边关沙漠,就是边塞诗,游于江山,就是山水诗;其次是这个制度造成了大量的送别机会,产生了大量送别诗文。

(行卷-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吏部铨选)

五、三教并行,儒释道融合

1、儒家

在政权运作、人材选拔与使用方面,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年轻人在积极入仕,致君尧舜,建功立业等方面秉持着儒家入世的进取精神。

2、佛教

(佛理、禅机与禅意)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这种禅趣给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诗中空寂的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即源自于此。

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同时产生了新的文体:俗讲与变文。

3、道教

主要体现在人生信仰。很多作家都有神仙信仰,笔下诸多有关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莲花山的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龙宫贝阙的形象等。

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受到或儒或道或佛一家影响的。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只是成分多少,或隐或显的问题。儒家思想的影响,给唐文学带来了进取的精神,佛教的影响丰富了唐诗的心境表现,道教的影响则丰富了唐诗的想象。对于唐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都有积极的作用。

六、安史之乱后的三大社会问题: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党派之争(牛李党争)

第二节 唐朝文学的新创

一、诗歌的重大发展

1、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诗歌创作成为普遍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2、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扩展。

3、诗人对美的理解更为宽广,诗歌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化。

4、比前人更自觉更强烈地意识到诗歌是一种美的构造,诗歌的艺术得到完善。

二、古文运动的兴起

1、古文运动的历程

古文是相对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指先秦两汉不讲究骈偶的散文。

  • 唐初,奏疏章表虽已多有散体,但骈体仍占主要地位。
  • 天宝后期,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提倡古文,明确提出本乎道、以五经为源泉、重政教之用的主张。但他们的主张,并未与当时的政治现实结合起来,而是带着空言明道的性质。
  • 到了韩愈、柳宗元,他们提出文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贞元、元和间的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成为儒学复兴思潮的一部分,才形成巨大的声势,散体才取代骈体,占据文坛。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古文运动”**。

2、古文运动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 使得散文写作从空言明道走向参预政治和干预现实生活,为散文的表现领域开出一片广阔天地。这就使它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
  • 它虽言复古而实为创新。它不仅吸收秦汉各家散体文之所长,而且充分吸收六朝骈文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技巧,把散文的创作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三、唐传奇的产生

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六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代表作:李朝威《柳毅传》、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陈鸿《长恨歌传》、杜光庭《虬髯客传》等。

传奇小说异于六朝小说的地方有三点:一是它的作意,即鲁迅所言:“始有意为小说”。二是它一般有较为完整的情节结构。三是它有较为完整的人物塑造。

唐传奇的特点:题材多样;富于人生情趣;以史传笔法叙述虚构故事,既同于史传,又异于史传;散体文言,时插入诗赋,与散文的发展、诗歌的发展,都有着微妙的联系。

唐传奇与诗歌的发展不同步,唐诗的高峰在开元、天宝之际,此时传奇刚刚兴起。传奇的兴盛期在中唐,这和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差不多同步。它也和散体文一样,在晚唐逐渐衰落。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四、词的产生

词起源于民间,在中唐时出现文人词,及至晚唐五代逐步繁盛。

西蜀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

南唐词人:以后主李煜为代表。

五、变文的产生

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唱词和说白兼用,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代表:《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说唱变文者称为转变(转同啭,即唱),可以是僧人,也可以是俗家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