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 “文革”的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新时期文学的开始,周扬第四次文代会报告《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1979年10月)
  • “转折”最具影响力的诉求和实践,是表现为强烈地离弃现代中国“左翼”文学、毛泽东的“工农兵文学”的倾向。文学“一体化”的解体,开始进入文学的“多元化”进程。

2、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 1978年5月,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恢复工作。
  •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惜春派”“偏左派”
  • 文学成为政治表达和情绪释放的重要载体,大型文学期刊的复刊和创刊,“同人”色彩刊物的出现,以及地方刊物的重要性显现。

3、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 一方面是对“越界”的观点、创作的批评、惩戒,另一方面是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
  • 80年代以来的批评事件:“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今天》停刊、《太阳与人》批判、“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异化)、《中国》《新观察》等停刊。
  • 文学评奖

4、80年代的作家构成:社会需求、读者选择

  • 一是在50年代因政治或艺术原因受挫者。“复出作家”“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郑敏等等。
  • 一是“知青”的一群。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等等。
  • 其他中年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等。
  • 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村、刘恒、方方等,80年代后期新锐作家。
  • 第三代诗人,海子、韩东、西川、翟永明、于坚、张枣、欧阳江河、王家新等。

5、文学著译的出版

二、90代文学思潮

1、90年代文学转型

  • 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 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发达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被淡化。泛政治转向泛商业。
  • 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业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强化。

2、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消解、颠覆、解构中心;否认基础性、整体性和统一性;消解深度模式;彻底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一切都是语言游戏。
  • 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大众文化思潮、王小波现象等等。
  • 影响因素:一是“人”的观念的变化;二是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三是解构主义的思维。

(1)新写实主义思潮:新的文学倾向,生活原生态还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范小青、刘震云、叶兆言、刘恒等等。文本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

  • 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和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 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缺席式的叙述;
  • 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 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的尴尬生活处境。

(2)新生代文学思潮

  • 日常经验、私人性叙事风格;
  • 经验表现领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
  • 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

(3)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

  • 拆解旧历史观,嘲弄历史本质规律,主体认识的有限性、相对性。
  • 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刘震云、李锐、苏童、余华、莫言等等。
  • 民间立场的确立、单一的阶级斗争史的改写、历史必然性与英雄史观的质疑、寓言,戏拟,反讽等现代艺术手法的借鉴。

(4)大众文化思潮

  • 文学的世俗化景观;消解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一体化和精英文化中心化
  • 王朔《顽主》
  • 何顿《弟弟你好》
  • 朱文《我爱美元》
  • 卫慧《上海宝贝》
  • 贾平凹《废都》

3、人文精神及其文化思潮

  • 人文精神讨论:王蒙《躲避崇高》、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 本土文化论:发端于海外新儒家思想: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4、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 受到法国女性主义影响,注重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体现解构主义特色。
  • 特点:描写女性躯体与欲望、描写女性内心生活、反经验色彩和私语化特征、叙事陌生化。
  • 代表作家作品:徐坤、林白《一个人的战争》、海男《我的情人们》、陈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