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文革文学

一、走向“文革”文学

1、1958年的文学运动

1958年,毛泽东的文艺主张:搜集民歌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960年代初的“调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创作方法”问题。

2、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
  • “革命新文艺”:1. 题材“工农兵英雄人物”;2. 艺术法则“两结合”;3. 重组文艺队伍,主要是工农兵的加入。
  • 姚文元《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

3、文学的存在方式

  • 削弱文学创作、活动与政治行动之间的界限。政治观念、意图在文艺作品中的表达采用更直接的转化方式,即政治的直接美学化。
  • 大部分作家被边缘化,失去写作权利,遭到批斗,失去生命,计200余人。后期,少量作家有写作发表的可能。
  • 文学刊物停刊,《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收获》等。
  • 文学创作主要为组织写作小组,写作班子,“梁效”,“三结合”的创作方法,党的领导、工农兵群众、专业文艺工作者。
  • 可供阅读的书籍有限,“内部发行”“民间”藏书。

4、“文革文学”的特征

  • “文革文学”的时间概念和性质概念
  • “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 戏剧居于中心地位

二、重新构造“经典”

1、创造“样板”的实验

八个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

2、“革命样板戏”

  • 文化生产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是“样板戏”最主要的特征。作家、艺术家那种个性化的意义生产者的角色认定和自我想象,被全面颠覆,文艺生产被纳入政治运作之中。“样板戏”的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则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
  • “样板戏”选取的,大都是有很高知名度、已在大众中流传的文本。在朝着“样板”方向的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删削、改动那些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纯粹性”的部分;另一方面,极大地利用了传统文艺样式的程式化特征,在人物与人物关系的设计中,将观念符号化。

3、小说“样板”的难题

4、“经典”重构的宿命

政治观念、宗教教谕需要借助艺术来“形象地”、“情感地”加以表现,但“审美”和“娱乐”也会转而对政治产生削弱和消解的危险。同时,任何稍具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都难以维持观念和方法上的纯粹与单一,作品本身存在的裂痕和矛盾,就潜在着一种“颠覆”的力量。

三、地下文学与潜在写作

1、概况

  •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杨健,朝华出版社,1993年)
  • 写作和发表处在秘密、半秘密的状态,以手抄本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传播。胡风、牛汉、绿原、曾卓;蔡其矫;聂绀弩;昌耀、公刘、流沙河;穆旦、黄永玉等的诗歌创作。在监狱、牛棚、五七干校等。
  • 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半棵树》,处在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 “知青”的诗歌创作,北岛、舒婷、顾城、江河、食指等,“白洋淀诗群”,根子、多多、芒克、方含、林莽、宋海泉等。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在官方政治话语中“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从而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率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

2、创作特色

  • 他们的诗作与他们阅读的关系紧密,“内部发行”的图书。他们由此获得在情感、心智和艺术上超越现实的凭借。诗的情绪、思想自然根源于他们当时的经验,但不少作品的意象、描述的情景、表达方式,却月他们当时的阅读具有有迹可寻的互文性。
  • 重视表现个人心灵的真实感受——他们并不回避这种感受经常是灰暗的、失落的,也没有用虚假的理想主义色彩将之遮蔽或者拔高。

3、“手抄本小说”

  • 张扬《第二次握手》
  • 三部中篇手抄本小说:靳凡《公开的情书》、北岛《波动》、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4、老作家的“潜在写作”

  • 受迫害时曲折或直露的方式反抗专制暴政。廖沫沙《嘲吴晗并自嘲》“书生自喜投文网,高士如今爱折腰。扭臂载头喷气舞,满场争看斗风骚。”《悼吴晗同志》“低头四改元璋传,举眼千回未过关。”“文革”中老作家自觉的秘密创作,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也对时代有或含蓄或直接的反应,其存在本身就是说明了新文化传统的顽强生命力。
  •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 这些作品对旧人旧事的琐忆中,老作家对人生、对生命的亲和而又达观的态度与过去一脉相承,显示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难得一见的超脱、从容与镇静。《吃酒》《暂时脱离尘世》《癞六伯》《阿庆》等。将目光投向虽然细小却真正代表了人生的真趣的人物与小事情。
    • 在丰子恺的笔下,浸透了一种对人生平和而亲切的真性情,这种真情表面看是一点也不伟大的,可是它却没有丝毫伪饰,在一个充满了虚假与夸张的革命激情的年代,这种平和的声音恰恰代表了人性的声音。

5、“天安门诗歌”

  • 追悼周恩来总理

  • “四五事件”反革命政治事件

  • 《天安门诗抄》(童怀周)一千五百多首,新旧诗皆有。

  • “天安门诗歌”主要是一种政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