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十七年诗歌

一、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1、诗歌道路的选择

(1)40年代后期,“新诗现代化”的多种可能性:“七月派”诗人;李季、田间“写实性”解放区诗歌;马凡陀(袁水拍)“平民化”诗歌;穆旦等“现代主义”倾向诗歌

(2)进入到当代,新诗选择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 一是为当代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强调诗的社会功能、写作者“立场”和思想情感的性质。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
  • 一是对新诗历史重新进行整理、评价:
    • 郭沫若、蒋光慈、殷夫、臧克家、艾青、袁水拍、阮章竞等“革命传统”代表
    • 胡适《尝试集》、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与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派别

(3)转变:主体经验、情感表达→“客观生活”“工农兵生活”的反映

(4)“政治抒情诗”

(5)新诗的“资源”与形式问题

  • (格律、自由体、歌谣体、诗的建行等)这些形式、技巧关联对“五四”以来新诗传统的问题。这些在建国初被忽视和否定,引起部分诗人的关切、忧虑。
  • 林庚认为,虽说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的五七言形式已经成为重要“传统”,但是,“绝没有一种形式可以无限使用的。也绝没有一种传统可以原封不动的接受下来。”
  • 何其芳批评了“因某些新诗的形式方面的缺点而就全部抹煞‘五四’以来的新诗,或者企图简单地规定一种形式来统一全部新诗的形式”的倾向,认为“他们忘却了‘五四’以来的新诗本身也已经是一个传统。”

2、普遍的艺术困境

  • 郭沫若,《百花齐放》101首组诗
  • 臧克家,“欢乐颂”:热情、平直、浅白,《诗刊》主编,当代诗坛的“支持人”和“指导者”
  • 冯至《西郊集》《十年诗抄》,从对个人体验的沉思,转到对新的社会生活,对西北的工业建设者的表现、歌颂。
  • 何其芳“矛盾体”
  • 田间《赶车传》以政治概念代替生活感知
  • 艾青《海岬上》“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歌唱”

3、“中国新诗派”(九叶派)的消失

  • 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等“中国新诗派”诗人的消失
  • “内敛又凝重”,私淑艾略特、奥登等现代主义诗人
  • 诗与政治之间没有从属关系,现代人生与现代政治密切相关,作为人的深沉经验呈示的诗,自然不可能摆脱政治生活的影响,但是诗有其独立的品格,诗的取材的单一政治化和写作主体狭隘的“阶级分析”视角,都是不可取的。

4、“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 胡风《时间开始了》
  • 阿垅(陈亦门)《人与诗》《诗与现实》《诗是什么》

二、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1、“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解放区的两种倾向:(进入当代,后一种成为方向和榜样)

  • 晋察冀诗人,如田间、魏巍、蔡其矫等,主要接受新诗自由体诗的影响,重视诗人情感、心理的反应,来表现时代和革命。
  • 陕北和太行山的诗人,从民间文化中取得借鉴,在取材上更重视以战争为背景的军队和农民生活的表现,叙事诗是他们热衷的形式。

“写实”倾向两种表现:

  • 40年代解放区已经出现的叙事诗热潮
    • 少数民族叙事诗的整理,《嘎达梅林》《阿诗玛》,仓央嘉措汉译情诗等
  • 抒情短诗
    • 李季《玉门诗抄》《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等。
    • 阮章竞,以书面语的自由体诗作为基本格式,倒退。
    • 张志民,坚持以民歌体式表现北方农村生活,“戏剧”特征的生活细节。
    • 闻捷《天山牧歌》(1956)《苹果树下》《复仇的火焰》

2、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1)泛政治化的艺术观:邵燕祥、李瑛、韩笑、公刘、白桦等,诗与革命是同意事情的不同方面。

(2)艺术资源:“五四”以来的自由体诗、外国浪漫主义诗歌

(3)西南边疆诗群:云贵川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艺术灵感,民间古歌、民间史诗和民间抒情诗的搜集与整理,进行“再创作”。

  • 公刘《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
  • 邵燕祥《到远方去》《给同志们》:“工厂、矿山和建设工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形象”成为强烈关注对象
  • 李瑛:是当代写作时间最长、而且出版诗集最多的一位。出版约40部诗集。

三、50年代的诗歌事件

1、“百花时代”诗歌变革及受挫(1956-1957)

2、“新民歌运动”(1958-1959)

  • 背景:大跃进运动;
  • 核心内容:创建人民的大众文化的大规模群众性实践。
  • 毛泽东说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大规模地收集民歌》(《人民日报》1958年4月14日)
  • 郭沫若、周扬的支持,作序《红旗歌谣》
  • 特点:1. 新民歌主体工农大众,取代文人知识分子;2. 民间歌诗谣谚为主要资源,取代五四新诗传统;3. 写作传播方式公众集体参与。

四、政治抒情诗

  • 这一概念出现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其典型样态在50年代初就已存在。
  • 艺术渊源:中国新诗中浪漫风格的诗风;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人、当代苏联,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遗产。
  • 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个人情感、经验的处理成为敏感问题。
  • 艺术形式上,表现为观念演绎、展开的结构方式。大量长诗,排比句,渲染、铺陈,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 广场诗歌

1、邵燕祥《我爱我们的土地》

2、郭小川《致青年公民》《望星空》

  • 《望星空》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郭小川强烈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最终必须汇入滔滔沸腾的历史洪流之中,只是这种汇入在郭小川这里并非轻而易举,它充满矛盾,痛苦,而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是郭小川大部分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 “《望星空》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这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萧三《谈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
  • 在50年代有关建立怎样的“新世界”的想象中,郭小川在这些作品中提出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肯定个体精神、情感价值的“设计”。在处理个人—群体、个体—历史、感性个体—历史本质之间的关系上,在处理个体实现“本质化”的过程中,郭小川承认裂痕、冲突的存在,也承认裂痕、冲突的思想、审美价值。因而,他虽然也强调精神“危机”的克服、转化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对个体价值的依恋,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复杂性的尊重,他并不试图回避、且理解地表现了矛盾的具体情景。

3、贺敬之《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

  • 政治性主题、政治视角并不是贺敬之当代诗歌缺陷的必然根源。问题在于“政治”在他的诗中,和诗人对“政治”的观察,表达的经验,只是局限于经当代政治权力规范的观念、政策、口号,无法获得深化和拓展。因而,他有的诗因表达一个时间的“政治”而得意,又因为另一时间的“政治”而尴尬;这促使他出于“政治”的考虑,不断删改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