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1980年代文学

一、80年代文学概况

1、80年代文学过程

刘心武《班主任》(1977),卢新华《伤痕》(1978),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

  • 80年代前期:反叛“文革”模式,人道主义启蒙精神,现代派。伤痕小说、反思小说。
  •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第三代诗人。
  •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先锋小说。失去轰动效应。

2、“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人道主义、主体性,成为新启蒙思潮的武器。

  •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3、重写文学史

  • 启蒙主义、现代化取代阶级论标准
  • “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回到文学自身”

二、“归来者”的诗

1、“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 将诗歌写作与对当代政治权力的依附中剥离
  • 双重困境:一是当代诗歌相对于现代诗歌的“贫困”,二是新诗相对于古典诗歌的“羸弱”
  • 《今天》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的创新精神
  • “政治抒情诗”,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干预”和批判精神;个人体验的加入
  • 雷抒雁长诗《小草在歌唱》
  • “朦胧诗”论争

2、“归来者”的诗

  • 主要诗人有:50年代的“右派”诗人(艾青、公木、吕剑、苏金伞、公刘、邵燕祥、流沙河、昌耀等),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的罹难者(牛汉、绿原、曾卓、冀汸、鲁藜、彭燕郊、罗洛等),因与政治有关的艺术观念,在五六十年代陆续消失的诗人(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蔡其矫)。
  • 表现生活道路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具有某种“自叙传”色彩,以历史反思为核心。
  • 艾青,显示了饱经忧患而洞察人情世态的意识,情感的表达为“哲思”所充实,语言、句式也趋于简洁凝练。《鱼化石》等。
  • 公刘,在诗中进行社会批判,由于联系自身灵魂的关照反省,使诗具有坦诚的动人素质。
  • 邵燕祥,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取材倾向,尖锐的论辩色彩。
  • 流沙河,表达对岁月的感伤,青春年华无法追回的失落。
  • 蔡其矫,具有强烈的社会感与政治意识。
  • 昌耀,对爱和生命的审视和吟咏。

3、诗歌流派的确认

  • 七月诗派,《白色花》1981年,以人生的苦难体验作为基点,去把握历史的特征。
  • 九叶派,《九叶集》1981年。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三、新诗潮

1、《今天》与朦胧诗

  • 《今天》创刊,1978年至1980年。食指、芒克、北岛、方含、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
  • 对“新诗潮”的论争,“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 意义:
    • “个体”精神价值的强调;建构自身“秩序”;
    • 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一个新的抒情形象;
    • 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
    • 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他们既致力于自我抒情,也致力于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在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上。

2、新生代或“第三代”

  • “更年轻的一代”,60年代出生。
  • 国家赋予诗政治动员、历史叙述责任承担降低
  • “纯文学”“纯诗”,对抗政治性
  • “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 非非主义、野牛诗派、莽汉主义、莫名其妙派、撒娇派、男性独白、八点钟诗派、病房意识、三脚猫、黄昏主义等等。
  • 采取组织诗歌社团、发表宣言的“运动”方式展开
  • 他们文学社:1984年在南京创办,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王寅、小君、陆忆敏、丁当、朱文、朱朱等。强调“回到诗歌本身”“回到个人”,以及语言上对“日常口语”的重视,“诗到语言为止”。
  • 上海“新生代”,关注城市人的生活与精神处境,和诗艺上重视控制的“古典主义”趋向。精神焦虑、知性色彩和贵族气息。城市日常生活的荒诞,人的孤独,死亡。“海上”“大陆”“撒娇”等。
  • 四川“新生代”,“现代史诗”的写作,“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莽汉主义”“非非主义”。调侃、嘲讽、随意性、口语化。

3、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 食指,在个体经验发现的基础上,对当时诗歌语言系统的某种程度的偏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
  • 芒克,自然的风格,自然的诗人。
  • 多多,社会政治的主题,对于处境的怨恨锐利的突入,对生命痛苦的感知,想象、语言上的激烈、桀骜不驯。
  • 北岛,主要表达一种怀疑、否定的精神,以及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对缺乏人性内容的生活的拒绝。《回答》
  • 顾城,童话诗人,“任性的孩子”。
  • 舒婷,自我情感和心理过程的揭示。生活地域的自然景象,《致橡树》
  • 杨炼,介入历史的强烈欲望。政治抒情诗。
  • 江河,古代神话传说的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

4、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 韩东,日常性,反诗意,《有关大雁塔》。
  • 于坚,高原诗,口语诗,“拒绝隐喻”,回到日常生活。《尚义街六号》
  • 翟永明,“反宣泄”,“女性主义”《女人》组诗。
  • 海子,“冲击极限”,抒情短诗和史诗、大诗。

四、1980年代的小说创作:历史创伤的记忆

1、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革经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
  • 《伤痕》《班主任》,表达对个体生命的关切,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为文革中沦落的知识分子正名,企图重建他们启蒙者角色和主体性地位。
  • 内容: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
  • 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 最初带有贬义含义,揭露性,情调低沉,“缺德”文艺

反思文学

  • 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
  • 反思: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已存在于“当代”历史之中,并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心理的积习相关。

改革文学

  • 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李国文《花园街五号》等。
  • 叙事方式采用“问题小说”的类型,它们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结新中国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作品中的命运感,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使观念框架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

2、三部中篇小说

  • 《公开的情书》(靳凡,1972年完成,1979年发表《十月》),小说由几个文革中大学毕业,在山区、农村劳动的青年之间在半年的时间里的43封通信组成。没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刻画,性格刻画淡薄。主要表现了思辨、说理色彩和强烈的感情抒发。
  • 《波动》(赵振开,1974年完成,1976年和1979年先后刊于《今天》《长江》),更多细节描述,情感、观念的表达也更有控制。
  • 《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

三部小说涉及精神悲剧,原先信仰的溃散,以及为他们的精神叛逆作合法性辩护,包容了在80年代思想论争和文学创作中广泛涉及的观念和命题,具备“存在主义”和“新启蒙”的精英意识。

3、“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50年代写作并遭遇挫折,有过多年苦难经历的作家,有王蒙、张贤亮、林斤澜、宗璞、李国文、从维熙、方之、陆文夫、高晓声等,接受毛的文艺思想,但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通过俄国、西欧古典作品和五四文学,影响他们。

(1)王蒙

  • 《布礼》《蝴蝶》《春之声》《表姐》《活动变人形》,基本主题是知识个体与他献身的理想社会之间无法挣脱的复杂、缠绕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一开始具有独特年代所赋予的理想化信念,并热情参与对新世界的创造。但理想社会不仅没有能够提供实践信念的条件,反而使献身者受到伤害,陷入精神上的迷误。
  • 对于历史和自身的反省态度,使他的小说避免了普遍性的感伤,不过,思想信仰有时会被抽离了具体的历史形态和实践内容,在他的小说中成为不可分析、怀疑的教条,转化为对人的压迫的力量:这一思想框架的封闭性,限制了思想境域的拓展。
  • 小说艺术:意识流小说,对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

(2)张贤亮

  • 主要以自己近二十年的苦难生活为素材,《土牢情话》《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等。
  • 艺术上的贡献:细致、逼真地展示他在作品中展开的生活情境和人物复杂心理活动;带有“自叙传”色彩,“右派”,被社会遗弃的“读书人”,在西北贫瘠的荒漠地区经受着饥饿、性的饥渴和精神的困顿。
  • 他们在这里遇到生理和精神的救赎者——生存、劳动方式都相当原始的底层劳动者,尤其是其中泼辣、能干而又痴情的女性。

(3)高晓声

  • 《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关注当代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
  • 这一文化群体的特征:他们的勤劳、坚韧中同时存在的逆来顺受和隐忍的惰性,对执政党和新社会的热爱蕴含的麻木、愚昧的顺从。因为在探索当代农民悲剧命运的根源上,提出了农民自身责任的问题,因此,这些小说被批评家看做是继续了鲁迅的有关“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4)刘心武

  • 《班主任》(1977年),一度任《人民文学》主编,后被停职。他的小说均以北京市民作为表现对象。80年代, 他以人道主义的精神立场,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处境。他的作品明确地提出某种社会问题,并呼吁一种解决方案。
  • “京味都市小说”,以较为裕如的视角和笔墨,来描述具有特定风情、习俗、世态的北京市民社会生活图景。《如意》《钟鼓楼》《四牌楼》等。

(5)从维熙

  • “大墙内小说”或“大墙文学”,《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燃烧的记忆》《泥泞》《遗落在海滩上的脚印》《雪落黄河静无声》《断桥》等,写受难的知识分子在监狱、劳改农场的遭遇。
  • 继承传统戏曲、小说的历史观,即把历史运动,看做是善恶、忠奸的政治势力之间的较量。
  • 《走向混沌》纪实性回忆录。

4、“知青小说”的演变

(1)知青小说的概念:

  • 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 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

**(2)主要作家:**韩少功、孔捷生、郑义、王安忆、史铁生、张炜、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叶辛、陈村、李锐、陆天明、老鬼等。

(3)知青小说的特点:

  • 自传色彩,书写与国家社会政治密切关联的个人经历,有超出表现个人命运的重要价值。
  • “文革”生活的意义是可疑的和含混不明的;没有深刻的“少共精神”。
  • 并不热衷以个体的活动来联结重大历史事件,也较少那种自以为已洞察历史和人生真谛的圆满和自得。

(4)知青小说对“文革”的阐释,体现出体验和阐释的多向性

  •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对“文革”悲剧的感伤揭露:青春、信念的被埋葬,心灵受到的扭曲。卢新华《伤痕》,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孔捷生《在小河那边》,老鬼《血色黄昏》等。
  • 1981年《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和《南方的岸》(孔捷生)为知青小说分裂的征兆。开始有“剥离”出值得珍惜的因素,以为一代人的青春年华和献身精神作证。
  •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雨》、张承志《北方的河》、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离开为社会政治事件作出裁决的视角,而从“民间生活”中提炼有生命力的人性品格,作为更新自我和社会的精神力量。
  • 陈凯歌《龙血树》

5、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1)韩少功

  • 知青作家,寻根文学,《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这些小说中,生活细节的写实性描写,与变形、荒诞的方法,哲理性的寓意等,方式不同地结合在一起,展示近乎静态、封闭的湘楚地域的“原始性文化”,和这种文化哺育的群体性格。
  • 《马桥词典》《暗示》,先锋色彩试验,思辨倾向。将叙述从发生的故事本身,转向事情如何被感受与思考,并打破文体边界,融合文史哲的要素。
  • 《爸爸爸》: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理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的揭露。小说对于民族文化形态中理性迷失的可怕揭露。通过鸡头寨“丙崽”来体现。

(2)阿城

  • 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政治事件和社会矛盾在作品中被淡化。他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即从基本的生存活动上表现芸芸众生的文革生活。“寻根”在阿城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想的精神,作为人对世俗生活超越的凭借。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传达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 阿城和韩少功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态度的不同之处:阿城以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人格魅力,韩少功则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表达了一种理性批判,探询了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3)史铁生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自传体的叙述语调,赞美在带有原始生活、生产方式特征的山村中的朴素、动人的人性。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挖掘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
  •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也超越了肉身痛苦的层面,由此上升为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一般也不接触现实政治、性别、国族等炙热议题。写作在他那里,是对个人精神历程探索的叙述,但叙述的意义又不限于个人。
  • 对于“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意义的持续关注,对于欲望、死亡、痛苦、人的孤独处境等的探索,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和宗教感。情节、故事趋于淡化,思辨、议论和寓言成分,构成他后来小说的主要因素。有的作品,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叙述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

(4)张炜

  • 《古船》《九月寓言》对生活的复杂性的展示加强,并常在开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家族、阶级等矛盾交织的人物关系,来展示山东半岛农村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伦理的冲突。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对社会文化现实的批判立场,和以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为基尺的呼唤“大地”的情怀。
  • 《九月寓言》: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小说写了一个“小村”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它由三类故事组成:传说中的小村故事;民间口头创作故事;现实中的小村故事。

(5)张承志

  • 他的小说有散文化的倾向和“浪漫主义”的格调。这指的是作品中不懈的对于理想的坚守和追求,和那种抒情、宣泄的表达方式。
  • 《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金牧场》,对理想的无条件的捍卫、追求、牺牲的主旨相关;其高扬的精神资源发掘地,也主要以生活于内蒙草原,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的蒙古族、回族的历史和现实为对象。
  • 《北方的河》: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