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词汇

第一节 语汇概说

一、语汇的性质

(一)什么是语汇

语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语词(包括语素、词、熟语等)的总汇,有时也用来指语言某一特定范围内所有的语素、词和熟语的总汇。单个的语素、词、固定短语都不能称做语汇。

(二)语汇的系统性

  1. 语汇成分相互联系
  • 意义方面的联系 :同义,反义
  • 功能方面的联系 :动,形
  • 结构方面的联系 :同素,同构
  • 语音方面的联系 :同音
  • 来源方面的联系 :同源
  1. 语汇成分受共同规律的支配和制约:汉语的语汇在音节数目、结构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外来词进入汉语语汇都必须经过民族化的改造,以适应这些特点。

  2. 语汇成分是分层次的:语素、词、固定短语三个层级

  3. 语汇系统是开放的:它不断创造新词语,吸收古代词语和外来词语、淘汰旧词语

字和语素

  1. 一字一素:锡、牯
  2. 一字多素:俩、仨
  3. 一字无素:蜻蜓、巧克力、马达
  4. 多字一素: 苏醒 — 甦 来吧 — 罢

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 功能作用不同:字是书写的形体单位,词是造句的意义单位,语素是构词的意义单位。
  • 表现形式交错

二、语汇单位

(一)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构词单位。

语素的识别通常采用替代法 :

  • 能双向替代的是两个语素;
  • 替代前与替代后共同语素的意义要保持基本一致。

语素的分类

  • 按音节——单音语素、多音语素
  • 按意义数量——单义语素、多义语素
  • 按意义特点——实语素(词根)、虚语素(词缀)
  • 按功能——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
  • 按位置——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

(二)词: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是造句单位。

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
  2. 能够独立运用( 能够单说;能够单独回答问题;能够单独作句法成分或起连接或引介作用。)
  3. 不能再分

词的识别

  1. 直接判断:能单独回答问题,能自由充当句子、短语的成分的是词(前提是已经最小)。
  2. 提取法:把一个句子里的所有能单用的单位都提取出来,剩下来不能单用,但也不是一个词的组成部分,仍然是能独立运用的词。这是确定虚词的方式。

区分词和词组的方法常用“扩展法”(又称隔开法、插入法),原则是:

  • 如AB可以扩展,则A和B都是词, AB是自由组合成的短语。如“白布”。
  • 如果AB不可以扩展,则A和B是构词成分,AB是词。如“白菜”。
  • 如果AB经常不扩展,但有时也可以扩展,则AB具有双重性,是处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性语法单位,没有扩展时是词,扩展后是短语,如“鞠躬”是词,“鞠一个躬”是短语。这种现象也称“离合词”。

运用扩展法要注意:

  1. 扩展后结构要同型。
  2. 扩展后基本意义不变。
  3. 带有词缀成分的是词,不是短语。

(三)固定短语

  • 自由短语:使用时临时组合、可以变更。
  • 固定短语:是比词高一层级的语言单位。结构上相当于一个短语,运用上却总是整体使用,不能随便更动,作用相当于一个词。主要包括:熟语中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也包括专名短语。

三、语汇的构成

(一)基本语汇

  1. 什么是基本语汇:基本词的总汇

  2. 基本语汇的特点: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

  3. 基本语汇的分类:

  • 自然现象或事物:山/水
  • 生产和生活资料:田/地/米/油
  • 时令和方位:春/夏/东/西
  • 人体器官:脸/头/肚/脚
  • 亲属关系:爸/妈/哥/姐
  • 最基本的动作:走/跑/跳、打
  • 最基本的性质:好/坏/高/低
  • 人称和指代关系:我/你/这/那
  • 数量:一/二/三/四
  • 程度、范围、关联、语气:最/都/和/吗

(二)非基本语汇

  1. 什么是非基本语汇:基本语汇以外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为非基本语汇,也称一般语汇。

  2. 基本语汇和非基本语汇的关系:派生关系、转化关系

  3. 非基本语汇的构成

  • 新造词(产生的方式:仿造、转义、吸收)
  • 古语词:文言词、历史词
  • 方言词
  • 行业词
  • 外来词:音义或形义来自外民族的词。
    • 外来词历史悠久。
    • 外来词的分类:音译、半音半义、音译加注、音兼义译、借形、侨归词。
    • 外来词的吸收原则与规范:
      • 统一外来词的汉字书写形式,采用通过式,不用冷僻字。
      • 能够用汉语固有词的,不用外来词。
      • 在由音译词与意译词构成的一组同义词中,尽量选用意译式。以免滥用,影响的纯洁。
      • 音译普遍性使用,而意译不确切的,仍然保留音译式。

第二节 词的构造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单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一部分直接进入了现代汉语,而现代汉语里新造的词很少采用单音节形式。

(二)复音词:在复音词中,尤以双音节词占优势,这体现了现代汉语语汇发展的趋势。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一)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 单音
  • 多音:联绵词(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叠音词、译音词、拟声词

(二)合成词: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1. 合成词构成要素:词根、词缀(前缀,后缀,中缀)

  2. 合成词的特点:除了“儿”化音节,都是多音词,意义可拆

  3. 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 复合式:词根+词根
  • 附加式:词根+词缀
  • 重叠式:同形词根重复
  1. 合成词的类型
  • 联合关系:地位平等,不分轻重主次(同义联合、反义联合、类义联合、偏义联合)
  • 偏正关系 :前描写限制后,前次要后主要(名词性中心、动词性中心、形容词性中心)
  • 支配关系:前表动作行为,后表受影响、支配的事物
  • 主谓关系:后说明前
  • 补充关系:前表动作,后指出动作结果(动补、名量)
  • 连动式:两个动词性的语素依动作先后组合而成
  • 兼语隐含式:两个语素之间隐含一个共用的语素

三、词的缩略形式,又称“简称”、“紧缩词”。

(一)提取式

  1. 提取每个词的一个语素组成缩略形式

  2. 提取各词的一个语素和共同语素组合成缩略形式

  3. 从原词语或全称中截取关键性语素

(二)标数式

  1. 取各词的共同语素,然后标数

  2. 概括出各词指称事物的共同属性,然后标数

四、词的理据:摹声、摹状、译音、分化、典故

第三节 词义

  • 词义:语言中词所表示的意义,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或关系。
  • 词义是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范畴,而概念一般说来是各民族共通的逻辑范畴。
  • 义素:词义构成的最小单位,也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是对义项的进一步分析的结果。
  • 义项: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词义单位。
  • 一种语言的词汇就是一个大的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的内部,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一、词义的性质

  1. 客观性和主观性

  2. 概括性和具体性

二、词义的构成

  1. 理性意义/概念意义: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一般与概念有关。

  2. 色彩意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文化色彩

三、词的义项

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

多义词:几个相互关联的意义

  • 本义:多义词最初的意义
  • 转义:从本义是派生发展出来的意义
  • 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推演(相关性)出来
    • 引申的方式:因果引申、性属引申、动静引申、通感引申
    • 引申义的引申线索:连续式、分射式
  • 比喻义:由打比方固定下来的意义
    • 有的词一开始就是比喻义。Ex.风尘:比喻旅途劳累→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四、语境与词义

(一)语境:语境一般分两类,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或称小语境和大语境。

  • 狭义语境: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
  • 广义语境: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情景语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所谓“语境”还可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也包括在内。

(二)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1. 使词义单义化

  2. 使指称具体化

  3. 使词义发生变化:反义变化、转义变化

第四节 词语的联系

一、语义场

(一)语义场的性质

不同的词之间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聚合成类,每一个聚合类就是一个语义场。

语义场就是根据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

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词义彼此之间的区别。

(二)语义场与上下义词

词义是有层次的,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的各词所具有,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义素。

  1. 语义场的不同层次:母场——子场

  2. 上下义词:母场中的词与子场中的词称上下义词,也叫上下位词

(三)语义场与类义词

  1. 语义场的相同层次

  2. 类义词

(四)义素分析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同义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类型:等义词/完全同义词/绝对同义词;近义词/不完全同义词/相对同义词

产生:古语词的沿用;方言词的吸收;专业词的使用;外来词的吸收

辨析:

  • 理性意义的辨析:语义侧重/程度轻重/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
  • 色彩意义的辨析: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 功能意义的辨析:搭配对象/词性和造句

作用:

  • 细致区分,表达严密。
  • 语体得当,风格鲜明。
  • 避免重复,富于变化。
  • 同义连用,加强语势。
  • 避忌避讳,显得委婉。

(二)反义词: 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

性质:

  • 属同一意义范畴。
  • 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 非词组。
  • 色彩一致。

类型:

  • 绝对反义词(互补反义词)
  • 相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

反义词的多角现象:多义词有几个意义,它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词处于几个反义义场中的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 形容词构成的反义不平衡现象
  • 动词构成的反义不平衡现象
  • 方位词构成的反义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作用:

  • 正反对照,突出矛盾。
  • 构成对偶,精警含蓄。
  • 正反连用,含义深刻。
  • 作为语素,合成新词。

三、同音词和同形词

(一)同音词

  1. 同音词的类型:同形同音词;异形同音词

  2. 同音词的形成:语音的偶合;词义的分化;外来词的借用

  3. 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意义联系否

  4. 同音词的作用:谐音巧联;谐音双关;谐音歇后语

(二)同形词

  1. 同形词的性质

  2. 同形词的类型

⑴ 声韵相同,声调不同。

⑵ 韵母相同,声母声调不同。

⑶ 声母相同,韵母声调不同。

⑷ 声调相同,声母、韵母不同。

⑸ 读音轻重不同。

第五节 熟语

一、熟语的特征

(一)结构上的定型性

(二)意义上的整体性

二、熟语的几种成员

(一)成语

  1. 成语的特点:意义完整、音节和谐

  2.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外族语言; 群众口语:

  3. 成语的结构类型:主谓;述宾;偏正;联合;补充;连动;兼语

  4. 成语的作用:有助于丰富语言知识、有助于加强表达能力

(二)惯用语

  1. 惯用语的特点
  • 意义有所引申
  • 口语性非常鲜明
  1. 惯用语的来源
  • 来源于日常生活状态。
  • 来源于古代神话、历史故事。
  • 来源于宗教迷信。
  • 来源于方言。

(三)歇后语

  1. 歇后语的特点
  • 结构双合
  • 风格活泼
  1. 歇后语的来源
  • 来源于宗教传说
  • 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 来源于自然现象
  • 来源于历史故事
  1. 歇后语的类型
  • 喻义歇后语
  • 谐音歇后语

第六节 语汇的发展与规范化

一、语汇的发展

(一)语汇发展演变的原因:社会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语言内部的自我调整。

(二)语汇成员的发展演变:新词的产生 ;旧词的隐匿

(三)词义的发展变化:义项的增减;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二、语汇的规范化

(一)语汇规范化和规范化原则:必要性;普遍性;明确性

(二)语汇规范化的内容:

  • 古语词的规范:吸收有表现力或适应特殊场合需要的古语词:逝世|哀悼
  • 外来词的规范:不要滥用;统一外来词的汉语书写形式;尽量用意译方式
  • 方言词的规范:坚持必要性原则
  • 新造词的规范:新造≠生造
  • 词语缩略形式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