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文字

第一节 文字概说

汉字的特点:单音语素;形音有据;超时空性;方块形状;不分词形;结构复杂

汉字产生的假说:结绳说;仓颉造字说;图画说;契刻说;图画说

汉字的产生: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

汉字产生的时间:焦点在研究远古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简称陶符)以及岩画

汉字的作用:记载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统一;沟通古今,超越方言;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汉字最初叫“文”。

一、甲骨文(王懿荣与赵军发现;甲骨文四大家: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 通行于殷商时期,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属于汉字的早期阶段。
  •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 特点:

(1)笔划的线条细瘦苍劲,直画居多,折笔常刻成两刀,多方笔与直笔,几乎没有弯转;

(2)字形瘦长,直笔较横笔为长,这与握刀的手用力的难易有关;

(3)形体结构因笔划多少而改变,大小不统一。甲骨文的体积和甲骨文的繁简往往决定文字的大小;

(4)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个字常有多种写法;

(5)合体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换,说明当时形体结构还不固定。

二、金文

  • 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是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代表是毛公鼎金文。
  • 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
  • 特点:

(1)笔划粗壮丰满,笔势圆转,出现了连贯的折笔;

(2)字形接近长圆,大小差距缩小,渐趋整齐;

(3)笔划粗细和结构布局较为匀称;

(4)异体字仍然存在,但是比甲骨文已经大为减少;

(5)限于材料和内容,金文的字数比甲骨文少,但是,金文的象形性差,线条化明显,形声字明显多于甲骨文,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形体。

三、篆书

(一)大篆

  •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
  • 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之际秦国的文字,以籀文(传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春秋时期已在秦国流行)和石鼓文为主。
  • 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大篆直接脱胎于金文,故尚有较浓的金文的痕迹,但笔画更趋均匀,字形更趋整齐。
  • 特点:

(1)笔划粗细均匀一致;

(2)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

(3)结构工整,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混用的异体字得到统一;

(二)小篆

  • 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秦统一六国后,作为“书同文”的产物而强制推行的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并称“秦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字样。传说小篆为秦相李斯所作。
  • 推行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
  • 小篆以毛笔为书写工具,具有圆转流畅的书体风格。
  • 特点:

(1)笔划均匀一致,笔形圆转勾连,笔势舒展流畅;

(2)形体长圆,大小一致;

(3)结构成分和方式空前统一,一个偏旁在字中任何位置都基本保持固定的形体;

(4)异体字大量消失,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政府倡导的规范化字体。

  • 小篆正式通行时间不长,汉代即被隶书取代。但在历代印章制作中,小篆仍占据一席之地。

(三)隶书

隶书是流行于秦汉之际、追求书写快捷的一种书体。

  1.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
  • 秦隶又称古隶,始于秦代,是小篆的一种省变体,目的是宜于日常急用。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规范的正体,隶书是应急的俗体。秦隶因源自小篆,故保留了较多的篆书特征。与前代文字相比,秦隶在形体上实现了根本的转变,即基本摆脱了汉字象形的意味,可谓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 汉隶又称今隶,由秦隶进一步演变而来,通行于两汉的大部分时期。汉隶使汉字结构更趋简化和定型,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1. 隶书的特点
  • 笔划舒展平直。由此确立了汉字“横、竖、撇、点、折”的基本笔划系统;
  • 字形由长圆变为扁方;
  • 打破篆书的形体结构体系,根据书写方式和结体部位确定构字成分的具体写法,出现了“隶变”。“隶变”主要指汉字由篆书变为隶书后,字的形体所发生的“隶分”、“隶合”的变化。
  1. 隶分与隶合
  • 隶分:篆书中同一个偏旁部首,在隶书中分化为不同的形体。
  • 隶合:篆书中不同的偏旁部首,在隶书中因位置的缘故而同化为不同的形体。

隶书是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分水岭。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学术界称之为“隶变”。

(四)楷书

楷书又称为“真书”、“正书”、“正楷”,是汉魏时期在隶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规范书体。因为是采用毛笔为书写工具,所以,在“横平竖直”的基础上,改变了隶书和魏碑的笔划波折,形成了独特的书体。 特点:

(1)楷书笔形平直,没有波折;笔势伸展、大方;

(2)字形变扁方为方正,大小均匀工整;

(3)楷书确立了汉字形体规范,两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五)草书

草书是相对于规范写法的一种简捷快速的写法。笔划书写连贯,部件结构追求减省。

“章草”沿袭隶书笔势,笔划之间出现相互连贯、呈浑然一体的特点。字与字之间不相连贯。主要用于奏章,所以叫做章草。

“今草”完全改变了隶书的笔形特点,字内的相近点画连成一气,字与字之间笔势呼应,虽离而接、牵连不断,浑然一体。

(六)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简化笔划,适当加入了草书简洁流畅的书写特点,既便于书写又便于识别,因此较为流行。

行书中保留楷书的特点多的叫做“行楷”;保留草书特点多的就叫做“行草”。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结构单位:**两级(笔画;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部件则是构成合体字的构形单位。

(一)笔画: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书写单位。

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

笔画组合的三种方式:相接;相离;相交

(二)偏旁与部首

  1. 偏旁/部件:由笔画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左偏右旁” 。
  • 按能否独立成字,分为成字部件和不成字部件。现代不成字的偏旁在古代均为独立的字。
  • 按能否切分出更小的部件,分为基础部件和复合部件。
  • 按部件切分的先后可分出部件的等级: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等。
  • 偏旁的构成笔画多少不拘。如:“样”的偏旁为“木、羊”;“惞”的偏旁为“忄、欣”
  1. 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的概念,用来编排汉字的顺序。

二、笔顺

三、结构方式

(一)独体字和合体字

  • 独体字:由一个构字成分组成、不能进行拆分的字。
  • 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能单独成字的部件组成的字。

(二)汉字的结构方式

所谓结构方式,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成分在汉字中的位置排列的方式。传统汉字中的合体字通常是采用“二分法”分析结构方式的。得出下列四种主要结构方式: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

四、汉字的构造方式: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

第四节 汉字的规范

汉字改革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一、汉字的整理:汉字的简化、异体字的整理、字形的统一

二、汉字的规范

(一)汉字的标准化:定音、定形、定量、定序

(二)用字的规范化:使用规范的简化字;不用异体字和异形词;掌握规范字形;不写错别字。


第五节 汉字的信息处理:计算机直接对汉字信息进行输入输出和加工处理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