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修辞

第一节 概说

(一)修辞的含义

  • 修辞行为: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根据题旨情境,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进行的修饰、调整、选择、创新等言语活动。
  • 修辞规律:各种修辞活动中蕴含的客观规律。
  • 修辞学:是人们研究修辞现象和修辞规律的科学。

(二)修辞的三个原则

  1. 辩证原则:基本原则

修辞具有灵活辩证的特点,像句子的长和短、整和散,用词的模糊和准确,表达的绚丽和平实、避复与羡余等,孤立地看无所谓好或不好,只有在具体的题旨情境中才能分辨出合适与不合适。

  1. 得体原则:操作原则
  •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 题旨——主题思想、交际目的
  • 情境——交际对象、交际环境等语境因素
    • 符合交际目的:我们进行修辞活动,必须服从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不能脱离了题旨即交际目的去追求形式。
    • 符合交际对象:进行修辞活动,得注意交际对象,主要是注意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文化修养以及情绪心境等。
    • 符合交际环境:交际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交际环境对于表达效果也非常重要。社会环境指言语运用的时间、地点、场合、文化背景等。语言环境主要就是上下文。
  1. 功能原则:最高原则
  • 讲求修辞的目的就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功能原则是修辞的最高原则。
  • 修辞是否成功,就看是否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收到好的交际效果。一般来说,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否进行修辞行为,效果大不一样。
  • 最高原则的最高性体现在: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突破语法和逻辑。

(三)语法与修辞

  1. 语法和修辞各有各的内容,各有各的任务。
  • 语法的内容:词法、句法

  • 语法的任务:表达准确、有效

  • 修辞的内容: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运用调音、遣词、炼句、变异、设格等多种语言手段

  • 修辞的任务:表达得体、高效

  1. 语法、修辞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 巧妙运用语法手段达到修辞的目的
  • 语法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修辞突破
  • 语言现象受语法规律和修辞规律的共同支配

第二节 音词句修辞

(一)语音的修辞(炼音):是指通过对语音材料的选择、组合和调整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已达到语言的音乐美的言语行为。

  1. 音乐美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1.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语言音乐美的基础。具体到汉语,进一步来说汉语语音的特点:
  • 元音占优势,乐音数量多,响亮悦耳;
  • 音节数量有限,同音、近音词多,押韵容易;
  • 声调彼此对立,平仄对称互补;
  • 单音节自由,双音节自足稳重,四音节和谐优美;
  • 有双声、叠韵词

单音自由:现代汉语词语以双音节形式为主,但这些双音节的词绝大多数是有两个语素组合起来的合成词,每个音节都有独立的意义。单音节表意给语句组合在音节上带来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为表达的活泼、幽默或讽刺以及简约服务。

  1. 音乐美的具体体现

(1)整齐平衡美:音节配合、节奏自然

节奏:事物在时间上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产物。

语言节奏的形成:源于声音的长短、快慢、高低、轻重和音色等因素在时间上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

语音的节奏包括:

  • 语音的长短、快慢及停顿的有规律地交替。——节拍
  • 语音高低的有规律的交替出现,也就是平仄的规律性的交替出现。
  • 重音与非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出现。
  • 不同音色的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出现,例如双声、叠韵与韵脚的有规律的分布。

节拍:语音的长短、快慢及停顿的有规律的交替,也就是相等的音节或音步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汉语的基本节拍模式:2+2——4个音节2个节拍

(2)抑扬变化美:平仄对称互补

  • 平的特点是平而长,占用时间长。
  • 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上声是高升的、去声是下降的,入声是短促的急迫的。仄声的总体特点:不平且不长,占用时间短。
  • 平仄之美:平声与仄声的交错运用,也就是语合的长短交替、平调与升降调短促调的交替,创造出汉语音乐上的铿锵之美。

(3)回环和谐美:押韵、双声、叠韵、叠音

  • 押韵:很多韵文式作品都讲究押韵,形成不少的韵书。不同的韵脚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 双声叠韵:协调音节,形成回环、变化之美,具有描绘渲染的作用。
  • 叠音的音乐美与表现力:叠音词本身具有音乐上的美感,选择适当,就能够使声音更鲜明、增加音乐性,突出语义,增添特殊的韵味。
  • 响音:字音的响度同音质、音强、音高、音长等都有关系。元音比辅音响亮,低元音比高元音响亮,浊辅音比清辅音响亮,送气音比不送气音响亮,平声比仄声响亮,如此等等。选用响音字,宜于表现强劲高亢的声音和气势。
  • 衬音:在话语中插入某些无意义的音节以达到协音的目的。衬音在词、曲与曲艺和民间歌谣中,经常运用,达到语音上的和谐之美。如元曲中的“也么哥”。

(二)语汇的修辞

词汇修辞是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说服力,提高表达的意境、格调而进行的词语锤炼。

词语修辞不等同于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搭配追求的是表达的准确,词语修辞追求的是表达的形象、生动、新鲜和深刻。

  1. 为什么能运用词语达到修辞的目的?
  • 根本原因:同义词语(包括语言的和言语的)的存在
  • 具体原因:语境的创造力、词语语音上的区别与联系、词语的兼类与活用现象、词语的色彩含义(文化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
  1. 词汇修辞的内容:
  • 词语的锤炼:根据语境从各类同义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准确、形象

  • 词语的配合:色彩的配合——协调;义类的配合——避复、精确、突出、铺排

  1. 词汇修辞的总技法:挖掘词语,尤其是平常词语的内在潜力,把它放在恰当的语境里,让它放出新鲜夺目的光彩。

  2. 词汇修辞的常用技巧:

  • 创造性的运用词语

    • 选取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或意象,寄情托兴,借题发挥。
    • 用表现动态的词语来描写静态事物,寓静于动,把静态的东西写活。
    • 暗用比喻、比拟、借代、映衬等辞格,赋于寻常词语以辞格所形成的新鲜丰富的意象或意境。
  • 大胆运用词语的变异形式

    • 相关词语的反常搭配
    • 临时改变词形、词性和词义
    • 临时仿造词语
  • 巧妙运用词语的色彩

    • 巧妙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
    • 巧妙运用词语的语体风格色彩
    • 巧妙运用词语的形象色彩

(三)句子的修辞

  1. 语法学眼中的句子与修辞学眼中的句子
  • 语法学研究的是它们的结构规则,对象是抽象的类的句子。从语法学的角度,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句型、不同的句式和不同的句类。
  • 修辞关心的是它们的表达功能和修辞色彩,重视的是具体的特别的句子,同特定交际环境相结合的个别的句子。
  1. 运用句子为什么能达到修辞的目的?
  • 同义手段: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但它们所表现的语气、情味、风格等往往不同,适用的场合也各不相同。
  1. 句子修辞的内容
  • 总体上说:同义句的选择
  • 从两个角度来看:句子的调整;句式的选择
    • 同义句的材料源于:(1)句型系统;(2)句子的变异;(3)句子的创新;(4)句子的借用
    • 句子的调整:(1)常式与变式;(2)平实与凸显;(3)通与顺
    • 句式的选择:(1)长句与短句;(2)整句与散句;(3)主动句与被动句;(4)肯定句与否定句

(1)长句与短句

  • 短句字数少,结构比较简单;长句字数多,结构比较复杂。
  • 短句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里结构简单的分句;长句包括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里包含着长分句的句子。
  • 短句的特点: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结构简明、节奏或舒缓或紧促易于控制,语音的停顿与意义的段落相一致。
  • 短句的用处:
    • 宜用于口语或一般性的叙述、描写中,显得亲切、自然。
    • 适合表达强烈的、激昂的感情。
    • 宜用于描写紧张或欢快的场面,渲染气氛。
    • 结构复杂、层次多、容量大,可以用来精确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 最常见的长句有三种类型:一是修饰语较长,二是插入语较长,三是包含几个并列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 长句的运用:
    • 长句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政论文和科技文献中用得较多。
    • 长句最主要的修辞作用在于能精确严密地表达出概念的复杂内涵。
    • 几个并列成分联合起来共同跟一个句子成分发生关系。这种“公用”一个成分的 句式可以使句子关系紧凑,语言经济、简练。
  • 化长句为短句的方法:
    • 把修饰语或插入语抽出来,化成说明性的分句或句子置于后面;
    • 把长修饰语抽出来提到前面作为分句或句子,同时在后面句子里用一个代词复指这个分句或句子;
    • 重复跟联合结构直接相关的词语,把长联合结构改成叠用的并列分句。
  • 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运用:长句和短句各有特点和用处,口语里多用短句,书面语里一般是长句短句交错着用,互相补充,用得好,可使文气有张弛, 语意有轻重,感情有强弱,描述有详略,使文章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2)整句与散句——结构、音节、节律

  • 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音节相等或相近,节律匀称的几个句子组织在一起就是整句;反之,就是散句。
  • 整句的修辞效果:整齐句的修辞效果主要是声音和谐,琅琅上口,易于传诵,易于记忆,同时也能增加气势,强化感情。所以整齐句比较多地用于诗歌等抒情性作品中,也常用于标题、广告词等要求广泛传诵和便于记忆的文字中。
  • 散句的修辞效果:
    • 散句是语言的自然形态,富有变化,自由灵活。言语交际中用得最多。
    • 在小说里转述人物语言时,一般也全用散句,不大用整句。
    • 在描述一些生动跳脱、带有喜剧色彩的场面时,一般常常用自由活泼的散句而不大用整句。
  • 从语言的交际职能看,散句是自然形态,也是基本形态,人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用的主要就是散句;整句则是语言表达的一种修辞方式,是一种辅助形态,它除了在格律诗、快板诗、 对口词等少数文艺形式中起主导作用外,一般都要与散句结合着用。
  • 在一段文章中,整句和散句结合得好,可在整齐中有变化,匀称中见参差,使文气既生动活泼又气势连贯。
  • 整散结合的方式:整句和散句的结合方式灵活多样,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转过来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一般说来,作者想把意思或感情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往往运用整句来表达。

(3)主动句与被动句

  • 强调受事
  • 表示不如意、不幸的事情。
  • 保持叙述方向的一致和话题的连贯。

(4)肯定句与否定句

  • 肯定句和单纯否定句的选用:肯定句语气坚决,单纯否定句语气委婉。
  • 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的选用:双重否定句是连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这种句子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果双重否定句同肯定句同义时,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的语气强。双重否定句有时用“不是不……”、“不无……”的格式,语气反而比肯定句要委婉些。
  • 否定副词选用的注意问题:在多重否定句中,要特别注意否定副词的运用,不要把意思说反了
  • 肯定和否定的结合:肯定句否定句并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情况或表明态度,这种互相衬托的表达方法,有助于把意思表达得十分显豁,语气上也有明显的强调意味。
  • 肯定和否定结合的特殊情况:它的否定部分往往并不表示真正的否定,而是一种衬托,一种委婉的让步,它的肯定部分也并不表现为对事物性质的真正确认,而只表现为某种意念上的引申、渲染,实际上带有某种程度的虚化意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引申句。在一般的抒情散文中最为常见。Ex.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象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

第三节 辞格

一、什么是辞格?

辞格是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和相应的表达效果的言语格式。

  • 特定结构:结构上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形成一定格式,凭借这种格式,可以生成无数新的言语片断。
  • 特定方法:方法上具有突破性特点,在形式上或内容上打破语言材料组合的常规或常例,“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
  • 相应的表达效果:语言的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

二、辞格的种类

  • “修辞格”:1923年由唐钺首次提出。
  • 1933年,陈望道发表《修辞学发凡》,对汉语辞格做了更为明确、更为科学的论述。自此,人们对辞格的认识逐步深入。辞格的数量现已提及100多种,且有不断增加之势,但其中有些尚无定论。
    • 内容方面着眼的:比喻、借代、比拟、对比(P324)、衬托(P325)、层递(P327)、夸张、婉言、双关、舛互等;
    • 语言形式方面着眼的:对偶(P323)、排比(P326)、回环、顶针、留白、设问(P322)、反复(P326),等等。

(一)比喻

  • 在意念上,一个比喻总包含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客体)这样两个部分。比喻,就是借助于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点,作为中介物,暂时地、有条件地相提并论,互助互补,交相辉映,混为一谈,合而为一。
  • 在表现形式上,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分。

(二)借代

  • 借代:抓住甲乙两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有意用乙事物来指代、称谓甲事物的修辞方式。
  • 意念上:相关性的两个事物
  • 形式上:绝大多数是名词代替名词 (1)以借用人物的某些特征来代替人物本身的最为常见。 (2)还有些借代凭借的是事物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借部分代整体,专有名称代泛称,借具体形象代抽象概念,结果代原因、事物的牌号标记代事物本身、作者代著作等等。

(三)比拟

  • 比拟:拟人和拟物
  • 与比喻的关系:有人认为是比喻中的一种(王希杰),也有人认为是传统修辞中独立为一种辞格
  • 形式特点:喻体不出现,直接运用适合于喻体的词来描写和表现本体。
  • 运用:是诗歌、童话、寓言、抒情散文中惯用的手法。

(四)仿拟

  • 仿拟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为了获得讽刺、诙谐的效果,而故意仿照某种现存的语言形式的修辞手段——旧瓶装新酒。根据仿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仿词、访语、仿句、仿篇。
  • 仿词:在现存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某个反义、近义或类义语素,临时创造出新词语,用来增强表达的风趣或用来讽刺别人。
  • 访语:为了表达的需要,仿照固定短语,临时造出一个新的短语。
  • 仿句:仿句即仿照现有的语句表现新的内容
  • 仿篇:仿篇是指仿照现成的篇章去创造出一个新的语篇的表达方法。如鲁迅的《伪自由书.崇实》仿拟《黄鹤楼》以讽世态。

(五)夸张

  •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对特定的客观存在进行扩大、缩小等变异,从而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表达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方式。

(六)婉言

  • 不直截了当地把本来的意思说出来,而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些,把语气放得缓和轻松一些,这在修辞学上叫“婉言”,也叫“婉曲”。
  • 婉言的作用:为了避免刺激听话人,使对方便于接受;为了避讳,为了掩饰自己的某些难言之隐,或者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的事,换一个委婉的说法来暗示。
  • 运用婉言常用技巧:选用谦敬语,运用曲折语,运用暗示语

(七)移就

  1. 移就:将描写甲事物的情状的词语,主要是修饰语,移来修饰表现乙事物情状的修辞格。它是词语搭配的创造性的运用。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 移人于物,就是把属于人的情态、心理移属于物。
  • 移物于人,就是把某些事物的属性移属于人。
  • 移物于物,就是把甲事物具有的属性移干乙事物。
  1. 移觉:是在叙事状物时,把用于甲感觉的词语移用到乙感觉,造成感觉间的沟通的一种修辞方式。移觉又叫通感。

  2. 移觉不同于移就:

  • 移觉是将一种感官所感觉的事物移为另种感官所感觉的事物,移就则一般是由一种不用感官感觉的抽象内容转移为某种感官能感觉到的事物。
  • 移觉被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具体的,有可感性的名词,移就被描写的对象是抽象的,无可感性的名词。
  1. 拈连:两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紧承叙述的另一事物上的修辞方式。

  2. 移就与拈连的区别在于:

  • 拈连中移用的词语与该词语的正常用法一定同时出现。移就则可以只出现移用的词语,不出现该词的正常用法。
  • 拈连多用具体的不表情状的动词,如“吐、淌、酿、缝、冻”等。移就所用的一般是表示人的情状的形容词,如“欢乐、忧伤、寂寞”等。
  • 移就中移用的词语与被描写的调语通常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拈连中移用的词与被描写的词语常常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
  1. 把属于人的性状移用到非人事物上的移就与拟人有类似之处。区别在于:
  • 拟人侧重于把物当做人,移就侧重于把人的情绪移用到物上。
  • 移就移用的词语常作定语,拟人的词语常做谓语。

(八)双关

  • 双关和婉言有点相象,它也不是直述本意,而是通过谐意或谐音的办法,将原意暗示出来,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比婉言更丰富、更巧妙的修辞作用。
  • 双关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之分。

(九)舛互

  • 舛互即指对某一事物先肯定它的全部之后接着否定其中的某一部分,或先否定它的全部之后接着肯定其中的某一部分的修辞方式,意在用这种手段突出语意或强化感情。
  • 舛互可分为两类:全部肯定部分否定,用以强调部分否定;全部否定部分肯定,用以强调部分肯定。

(十)回环

  • 回环又称回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之间,上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下一句的结尾又是上一句的开头,这样一种回环往复,连环而下的表达形式。
  • 回环的发展:早期回环是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反读。后来,回环发展了,形式比以前要灵活许多,只需具备往复循环,首尾衔接就行。

(十一)顶针

  1. 顶针又称顶真、连(联)珠、蝉联、递代。指以上文的词语或语句作为下文的开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的语言形式。
  2. 顶针的分类:直接顶针和间接顶针;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段落之间的顶真。
  3. 回环与顶针的异同**
  • 共同点:回环和顶针有些相似,上句的末尾都是下句的开头。
  • 不同点:回环必定是顶针,是顶针未必是回环。顶针是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一环一环向前推进,就像江河里的波涛,后浪推前浪,一直向前。而回环是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来来去去总是那几个词,就像支部穿梭一样,循环往复。

(十二)留白(跳脱)

(十三)对偶、对比、衬托

  1.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2. 对比: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修辞格叫对比。
  3.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或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

(十四)排比、层递

  • 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者段落接连着说,达到增强语势修辞效果的修辞方式。包括 句子成分的排比、句子的排比、段落的排比。
  • 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似、语义内容递升或递减排列,达到营造语言层次美修辞效果的修辞方式。包括递升和递降。例如:
  • 二者的关系:排比重在形式,受形式的制约;层递重在内容,受形式的约束少。

三、辞格的综合运用

  1. 兼用——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的方法,即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2. 连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3. 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的方法。即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